维生素d和老鼠药
[!NOTE] Abstract
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安妥与氟乙酸钠等有机灭鼠剂,开创了以氟化物灭鼠的先河,在战后,诸如氟乙酸钠、氟乙酰胺、甘氟,以及大名鼎鼎的毒鼠强等有机氟化物灭鼠剂被投入使用。它们对人畜毒力强、作用太快、易发生二次中毒、无特效解毒药,无数人和牲畜因误食鼠药而死亡,以毒鼠强为代表的剧毒灭鼠剂也很快被国家禁止使用。
50年代初,科学家研制出了抗凝血灭鼠剂,如灭鼠灵,华法林等,它们可以抑制肝脏维生素K的利用,破坏凝血功能,同时损伤小血管而引起出血。其作用缓慢,急性毒性小,在发生中毒时可以使用维生素K1解毒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区域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国施用的灭鼠剂几乎都是溴敌隆、溴鼠灵等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。40年来,我国的家鼠已经出现较大范围的拒食和抗药现象。
在1984年11月,美国BELL LAB公司发现了维生素D3的灭鼠作用,并将其登记作为杀鼠剂使用,1995年,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开始维生素D3该剂为杀鼠剂。时至今日,维生素D3杀鼠剂已被WHO(世界卫生组织)列入常用的杀鼠剂目录,连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,1865年成立于德国的巴斯夫也参与到维生素D3灭鼠剂的研制之中。
[Read Mor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