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d和老鼠药

[!NOTE] Abstract

  •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安妥与氟乙酸钠等有机灭鼠剂,开创了以氟化物灭鼠的先河,在战后,诸如氟乙酸钠、氟乙酰胺、甘氟,以及大名鼎鼎的毒鼠强等有机氟化物灭鼠剂被投入使用。它们对人畜毒力强、作用太快、易发生二次中毒、无特效解毒药,无数人和牲畜因误食鼠药而死亡,以毒鼠强为代表的剧毒灭鼠剂也很快被国家禁止使用
  • 50年代初,科学家研制出了抗凝血灭鼠剂,如灭鼠灵,华法林等,它们可以抑制肝脏维生素K的利用,破坏凝血功能,同时损伤小血管而引起出血。其作用缓慢,急性毒性小,在发生中毒时可以使用维生素K1解毒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区域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国施用的灭鼠剂几乎都是溴敌隆、溴鼠灵等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。40年来,我国的家鼠已经出现较大范围的拒食和抗药现象。
  • 在1984年11月,美国BELL LAB公司发现了维生素D3的灭鼠作用,并将其登记作为杀鼠剂使用,1995年,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开始维生素D3该剂为杀鼠剂。时至今日,维生素D3杀鼠剂已被WHO(世界卫生组织)列入常用的杀鼠剂目录,连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,1865年成立于德国的巴斯夫也参与到维生素D3灭鼠剂的研制之中。

[!Note]

  • 维生素 D3 可以让老鼠骨头里的钙进入血液、造成器官衰竭,让老鼠非常痛苦地死去,被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者描述为“非常不人道”。维生素 D3 和阿司匹林混合可以加大效果,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分解成完全无害的物质,被人和家畜误食几片也无害。 赵泠: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545957349/answer/2707696418

维生素_吃多了会怎样?让被维生素D毒死的老鼠告诉你

  • 作者:古明地恋
  • 链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73714637

虽然人类在在长期的捕鼠过程中有了很多经验,例如鼠夹捕鼠法、滾筒捉鼠法、水缸淹鼠法、电击灭鼠法,粘鼠板等。等,但这些方法只能阻止出来偷窃的老鼠,对隐藏在阴暗处的巢穴无甚作用,只治标不治本;在长期被人类追打的生活里,家鼠更是拥有了识别危险的惊人能力,能适应各种消灭它的手段。它们的智商相当于3岁的孩子,谨小慎微,会分辨哪些是有毒的食物,含毒百万分之一的毒物也辨得出来,一旦闻出异味就拒绝进食;它们对所有新的、不寻常的东西都怀疑,有时长达10天以上;就是放块砖在洞口,头一两天夜里,老鼠也倍加小心不出来,一旦听到轻微的声音时就会立即逃掉,甚至粘鼠板也无法将其完全清除,老鼠会精确的绕过、叼开粘鼠板,扫清障碍,到达食物。因此,1.5万年来,虽然人们费尽心思、用尽手段,搬出十八般武艺,也始终未能把小小的老鼠斩尽杀绝。直到灭鼠剂的出现,人类才有了杀死深藏在巢穴中老鼠的手段,与老鼠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。

灭鼠剂是人类和老鼠斗争时使用的化学药物,它的历史由来已久。早在公元前360年,即有使用砒霜等砷化物配制毒饵的记载;16世纪开始使用植物灭剂红海葱, 马钱子等,这些植物灭剂的有效成分是一种有毒的生物碱,可以抑制心脏跳动,让老鼠心脏停搏而死。但这些药剂味道难闻,老鼠不吃,药效低,选择性差。18世纪开始,人们改用无味的黄磷和碳酸钡、磷化锌来灭鼠,又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安妥与氟乙酸钠等有机灭鼠剂,开创了以氟化物灭鼠的先河,在战后,诸如氟乙酸钠、氟乙酰胺、甘氟,以及大名鼎鼎的毒鼠强等有机氟化物灭鼠剂被投入使用。然而,这些毒剂很快就出现了问题:它们对人畜毒力强、作用太快、易发生二次中毒、无特效解毒药,无数人和牲畜因误食鼠药而死亡,以毒鼠强为代表的剧毒灭鼠剂也很快被国家禁止使用。

毒鼠强毒性极大,且无特效解毒药,因此被禁用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50年代初,科学家研制出了抗凝血灭鼠剂,如灭鼠灵,华法林等,它们可以抑制肝脏维生素K的利用,破坏凝血功能,同时损伤小血管而引起出血。其作用缓慢,急性毒性小,在发生中毒时可以使用维生素K1解毒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区域。然而,抗凝血剂急性毒性小,本身机理简单,肝脏对维生素K利用能力强的老鼠吃下去仍能生存,这就给了老鼠进化出抗药性的机会。50年代开始,老鼠就对灭鼠灵产生了抗药性,为此,科学家又研制出了第二代抗凝血剂,但没过多久,能够抵抗第二代抗凝血剂的老鼠又出现了。与此同时,第二代抗凝血剂在老鼠体内残留时间长,老鼠在死亡之前不断进食,死鼠体中所含的杀鼠剂残留通常对人畜安全剂量超标数倍,因此人畜二次中毒风险大、环境污染严重,,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国施用的灭鼠剂几乎都是溴敌隆、溴鼠灵等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,40年来,我国的家鼠已经出现较大范围的拒食和抗药现象,不吃药,吃药不死的老鼠越来越多,找到一种新的、可以有效克服抗凝血杀鼠剂耐药性或抗药性,最好还对环境无污染的新型杀鼠剂的需求越来越急迫。

现在能够售卖的都是抗凝血灭鼠剂或是新的维生素D3灭鼠剂

在1984年11月,美国BELL LAB公司发现了维生素D3的灭鼠作用,并将其登记作为杀鼠剂使用,1995年,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开始维生素D3该剂为杀鼠剂。时至今日,维生素D3杀鼠剂已被WHO(世界卫生组织)列入常用的杀鼠剂目录,连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,1865年成立于德国的巴斯夫也参与到维生素D3灭鼠剂的研制之中。

维生素D3,也叫胆钙化醇,是人体自然需要的成分,它由人体皮肤和脂肪组织的7-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而合成。因此,它又叫作“阳光维生素”,晒太阳补充的维生素就是它;维生素D3可以调节体内钙、磷代谢,增加肠道吸收钙和磷的能力,同时刺激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多,增强骨的溶解,使骨钙、骨磷释放入血,升高血钙与血磷。天然维生素D3合成的过程是被严格调控的,不会合成过度导致中毒,但当老鼠吃下含有过量的维生素D3诱饵后,过量的维生素D3会诱发血液中钙含量快速提升,对鼠类的心脏、肾脏等循环系统、排泄系统造成致命损伤,同时引发软组织钙化,特别是引起肾、心、肺、胃等靶器官的软组织钙化,鼠类最终因高钙血症后死亡。因与凝血剂作用原理不同,维生素D3可以可有效防治抗凝血剂的抗性鼠。

其实家里的维生素D也可以用来毒老鼠(涂到食物上即可)与此同时,维生素D3灭鼠剂还具有出众的安全性。生物灭鼠剂中含有0.075%的维生素D3,同时带有非常难吃的苦味,保证误食的量不会超过人体、动物的中毒剂量,即使中毒,也可以使用降钙素快速解毒。它对鸟类、禽类毒性极低,不会产生死鸟现象,不会蓄积,与土壤中的微生物、阳光及热接触后自然降解,对环境友好。因此,巴斯夫维生素D3灭鼠剂是国家标准规定唯一可使用于有机食品加工场所的杀鼠剂,可以用于家庭、餐厅、仓库、畜牧场、粮仓等,配合可以耐潮耐寒耐高温的巴斯夫专利薄膜设计,巴斯夫维生素D3灭鼠剂在零下18℃-77℃的温度环境下及潮湿环境中药效都不受影响。 它含人体需要成分,对皮肤眼睛无刺激,对皮肤无致敏反应,但对老鼠却是心腹之患。维生素D3配合优于大米4倍的引诱力的巴斯夫专利配方诱饵,适口性强,在老鼠熟悉并进食后,经过 24小时便患高钙血症,开始不吃不喝,多数不再出来觅食,并在3-7天后死亡,如果饵剂已经持续7天没有被吃,就说明此位置已无老鼠出没了;由于高效,巴斯夫生物灭鼠剂的用量也很小:在家庭中,60平米只需1盒,120平米只需2盒,如果用于老鼠密集的工厂、仓库,则需要在家庭量的基础上再加一盒即可。

Share: X (Twitter) Facebook LinkedIn